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王庆明 通讯员 张震)作为全国知名的楠竹主产区,咸宁素有“鄂南竹乡”的美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竹产业作为实现“绿色崛起”和质量强市的重要抓手,今年更将其列入“3+7”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推动竹产业迈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一根根翠竹正化身为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串联起一条日益壮大的产业链,生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资源禀赋优越:16属140余种竹子,构筑180万亩鄂南竹海
咸宁是湖北省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这里不仅有毛竹、淡竹、桂竹等自然分布的散生竹种,还有青皮竹、孝顺竹等丛生竹种,以及苦竹这样的混生竹种,加上引进的雷竹,共计16属140多种竹子在此扎根生长,竹林面积180万亩,立竹量3.6亿株。丰富的竹种资源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持续丰产培育,全市已建成集中成片万亩以上毛竹基地25个,其中赤壁市官塘驿镇的竹林面积超10万亩,规模尤为突出。
产业链条延伸:从传统加工到600种产品的“七十二变”
从竹林到车间,从餐桌到景区,咸宁的竹子正实现全链条价值跃升。2024年,全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近百亿元。

在加工环节,竹子被“吃干榨尽”:咸宁现有年产值300万元以上的规模竹加工企业113家,其中竹类省级龙头企业10家,已开发出重组竹板材、竹地板、竹家具、竹筷、竹签、竹酒、竹盐、竹笋、竹炭、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等600多种产品,基本覆盖目前竹产业主要领域。

在生态旅游方面,竹子变身“流量密码”。依托16家国有林场的16万余亩竹林资源,咸宁深挖竹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竹林经济”,打造了星星竹海、九宫竹林下、潜山竹博览馆等旅游品牌,吸引大量游客沉浸式体验竹海生态之美,将竹林“颜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产值。

在培育端,竹林培育逐步走向精细化、定向化。全市竹林培育技术已从低产竹林改造逐步向笋竹两用林、丰产林和优质大径竹等方向发展,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定向培育程度日趋加强,既保障了加工原料供给,也促进了竹农增收。
品牌建设也结出硕果,赤壁竹笋、赤壁毛竹拿下中国地理标志商标,赤壁竹笋、崇阳雷竹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效应持续凸显。
政策“精准滴灌”:顶层设计为竹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咸宁竹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撑。市委、市政府将竹产业纳入“3+7”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的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进。先后出台《咸宁市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关键政策文件,从示范基地建设、产业园打造、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资金保障上,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招商引资、科研推广与市场开拓,今年更是拿出100余万元奖补资金。崇阳县成功争取800万元上级资金用于雷竹产业项目。市林业部门积极向上争资,谋划将近13万亩竹林纳入“十五五”重大项目库,拟争取1亿余元资金用于竹林生态修复与资源培育,为产业可持续发展蓄能。
在扶持企业发展上,咸宁对龙头企业给予项目与资金倾斜,对获得省级以上商标或产品认证、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获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主体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现有笋竹加工骨干企业和招商引进来的龙头企业,最大限度地落实税收贡献奖励政策。2023年成立的市竹产业协会,已吸纳87家会员企业,让“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形成协同发展良好态势。
一审:金崇
二审:陈玲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