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雷申)在咸安区桂花镇鸣水泉村,73岁的吴天平是村民眼中行走的“时钟”。18年来,他每天三次往返于自家与岳母住处之间,用近20000次送餐、6000多天的坚守,在3公里村路上默默书写着孝亲故事。
2007年,岳母李珍英因车祸失明。尽管老人坚持独居,但一次探望时,吴天平看到老人摸着凉透的粥锅,心头一紧。“妈,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您饿着!”这句承诺,成为他18年送餐路的起点。
每天清晨,吴天平先下地干活,再回家与妻子准备饭菜。为照顾牙口不好的岳母,他把菜切细、肉炖烂;根据季节变化,春天做青团,夏天熬绿豆汤,秋天炖藕汤,冬天烧红烧肉。备好餐后,他骑上焊补多次的三轮车,准时将热饭送到岳母家中。
送餐从不“放下就走”。吴天平会趁老人吃饭时清理卫生,饭后为她梳头、按摩,傍晚再和妻子一起来陪聊家常。
村民吴践知感叹:“十几年如一日,刮风下雨从不间断,这样的孝心难得!”
极端天气也未曾阻挡他的脚步。去年暴雪封路,他徒步近一小时,将保温桶裹在怀里送到岳母家。推门时他冻得嘴唇发紫,却先摸饭菜温度:“妈,不凉,快吃。”
三轮车上总是“藏”着心意:晴带衣物,雨带药品,过节必有新衣和桃酥。
有村民劝他一天送一次就行,吴天平总是摇头:“答应了要送三餐,就不能打折扣。”
这份坚持如细雨润物,悄然改变乡风。村里年轻人返乡时会主动帮老人干活,邻里摩擦时长辈会劝“学学天平”。
当被问及十八年累不累时,吴天平搓着粗糙的双手说:“累是真累,但看着妈把饭菜都吃完,心里就踏实。她今年80了,只要我还走得动,这饭我就一直送。”
村书记说:“吴天平没说过大道理,但他用行动教会了我们‘孝’字怎么写。”
李珍英虽看不见,却总能精准握住女婿的手:“你就是我的眼,我的拐棍。”这句话,正是对18年坚守的最好注解——孝,是保温桶里温热的饭菜,是6000多个日夜从不缺席的陪伴。
《点滴文明润咸安》系列视频展播由咸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共咸安区委宣传部、咸安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咸宁广播电视台承办。
一审:杨紫妮
二审:杨文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