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天下咸宁人通城篇】黎珊玉:以诚待天下 做百年企业

2025-10-18 20:00

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张宇 钟鹏 李欣 李依洋)天南地北咸宁人,心系桑梓助发展。由中共通城县委、通城县人民政府主办,咸宁广播电视台、中共通城县委宣传部、通城县工商联、通城县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天下咸宁人通城篇》电视访谈节目在咸宁广播电视台全媒体平台开播,今天推出《黎珊玉:以诚待天下 做百年企业》。

他,带领一个街道传统手工小作坊,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雄踞亚洲行业第一的涂附磨具制造基地;

他,将单一的涂附磨具用品,发展成为拥有7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近千种规格型号的名牌产品;

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业路上,他将“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作为执着追求,一路探索、一路创新、一路发展,将企业培育成为中国涂附磨具行业“巨无霸”。

近日,《天下咸宁人》栏目组对话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终身名誉董事长黎珊玉。

黎珊玉,1942年出生于咸宁通城,早年做过糕点工、供销社文员、中学教师、家具油漆工;后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创业浪潮,先后带领通城布鞋厂、五金工具厂、轮胎翻新厂艰苦创业,凭借过人的胆识与不懈的努力,成功创立湖北玉立砂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玉立从一家小作坊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他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引领企业不断突破。其个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玉立公司也在他的奠基下,获得出口免验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殊荣。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精品”“全国出口免检商品”等诸多称号。

艰难起步,创出发展机遇

上个世纪50年代,黎珊玉因为身患肺疾,不得不从高中休学回家。离开学校后,他先后从事过多个行业,当过糕点工,做过供销社文员,担任过中学教师,也干过家具油漆工。后来,城关镇掀起兴办工业的热潮,黎珊玉先后在五金工具厂、轮胎翻新厂、砂布厂等企业工作。当时的通城砂布厂从最初十几人的规模起步,一路发展壮大,后来员工多达几百人,最高时达三千人。因在企业管理方面展现出卓越才能,黎珊玉成为了当时“娘子军”里的领头人。

黎珊玉:当时城关公社办了4个厂都成了气候,我先后在这几个厂里面担任技术员。因为我这个人办事比较认真,我这一辈子搞工业,唯一的一个安慰就是砂布厂还存在,后来成为玉立集团。

1978年,36岁的黎珊玉带领17名家庭妇女艰难地白手起家,靠东借电钻,西借板车,捡废铁和旧螺丝,把两间半猪圈改造成了手工小作坊,拿着自己挑河砂、打豆腐、卖家当的钱和民政部门三千元的救济款,创办起了通城砂布厂。

砂布厂创办伊始,黎珊玉带领几名女工前往北京,向当地砂布厂学习如何制作砂布,邀请北京的专业师傅来到通城,手把手教员工砂布生产技术。在不懈努力下,通城砂布厂终于从制作简单的木砂纸开启了自主生产之路。

黎珊玉:木砂纸做起来之后没有材料,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牛皮纸是木材做的,要计划,动物胶是生物制剂,要计划,玻璃砂要计划,什么都要计划,我没有。

为求企业生存,黎珊玉大胆展开探索,历经艰苦试验,最终成功研发出以石英砂取代玻璃砂、树脂胶替换动物胶、维棉布替代纯棉布的“三替代”技术。这一举措,不仅淘汰了落后的生产技术,改写了中国涂附磨具行业的原材料标准,更新了涂附磨具产品的执行规范,更为尚在“襁褓”中的通城砂布厂注入了希望,为中国涂附磨具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黎珊玉:记得毛主席一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就总结十个字,就是“突破求生存、创新求发展”,我自己突破、自己创新。

创新求变,铸就驰名商标

1985年,黎珊玉正式把通城砂布厂采用新工艺生产的耐水砂纸命名为“犀利”牌。“犀利”牌产品和“犀牛”商标图案,从此走进千家万户,漂洋过海。1986年,黎珊玉决定花12万元从江西南昌购买一条报废的耐水砂纸生产线,通过一番改造,在通城建成了国内首条耐水砂纸生产线,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价格也降了近一半,让通城砂布厂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黎珊玉:这条国产耐水砂纸生产线完全是我们厂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调试的生产线,并在它(投产)出来之后,我的(产品)马上就进行突破。我不用纯棉布,我用化纤布,我不搞斜纹,我搞平纹,反正都跟人不一样,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耐水砂纸(价格)降低50%,他卖四毛二分钱一张,我卖两毛四分钱一张,我还赚大钱。

“犀利”牌新产品一经上市,深受市场青睐。通城砂布厂生产的耐水砂纸所到之处,当地的砂带厂往往难以招架,纷纷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倒闭。此后,公司乘势而上,每年新增一条生产线,生产线总数扩充至9条。即便三班昼夜不停、连轴运转,产品依旧供不应求。凭借如此强劲的发展态势,通城砂布厂成功确立了在全国耐水砂纸领域的领军地位。

黎珊玉:我们坚决坚持标准化生产,我们有国标、部标还有企标,无标准不准生产。外面外商也好、国际大老板也好,你报生产(需要的)这种砂布,我80目的砂,你要搞60目的砂,不干,坚决不干。所以我们一直到现在是坚持标准化生产。正是这样的坚持,我们成功了,最终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政府还给我们了50万元奖励,到现在全国同行业177家,就我们这一家是“中国驰名商标”。

1997年,通城砂布厂与县内6家企业联合组成“湖北玉立砂带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从县城南门搬迁至通城经济开发区。2005年,随着投资近亿元的玉立特种布项目竣工,玉立集团在开发区的涂附磨具城全部建成,公司更名为“湖北玉立砂带集团”。当时,黎珊玉还提出“国内深耕、海外拓疆”的发展思路,先后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北美等国家设立全资子公司,成为全国涂附模具行业首家海外投资企业。

黎珊玉:玉立公司真正成功的秘诀,不是科技创新,不是(技术)突破,真正(秘诀)就是企业文化,玉立公司企业文化非常丰富、非常完善、非常完整。企业文化里面有很多条,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核心的一条就是“诚信”。我父亲也是做生意的,他说“诚信走天下,诚信是金”,我把这话记住了,所以玉立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以诚待天下,以信立门户”。

产业倍增,再造一个玉立

踏入新千年的历史节点,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科技内核已然成为核心旋律,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发展主题,更是玉立迈向百年企业征程中的关键战略布局。在此背景下,黎珊玉擘画了玉立发展的第二个十年蓝图,明确提出“实现产业倍增,再造一个玉立”的目标。

黎珊玉:要在全国(销售)的话,必须使用户有高利润,所以赋予砂带科技含量就更重了。我们自己的第一条国产砂带线比上海引进的那条线还好,但是要做超精超细的砂带,精细度还是不够,所以我们又花1700多万元从意大利引进一条砂带生产线。

2002年,玉立公司购进一条意大利生产线,组织人员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工艺水平,结束了过去我国高档砂带靠进口的历史。高科技让玉立公司尝到了甜头,产品出口国外,年销售达5亿元。

2014年,从欧洲全套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工业无纺布和树脂砂轮切割片设备和技术,固结磨具、软体抛光磨具、金刚石超硬磨具等一大批新的磨具项目相继入驻。2019年,玉立集团从县经济开发区整体搬迁至中国砂布小镇。2024年9月26日,全国涂附磨具行业大会在通城召开,200多位涂附磨具行业的企业家、商业精英齐聚通城,聚焦行业热点,分析行业趋势,交流先进经验。

黎珊玉:现在我们的砂带(生产)线是智能化了,车间没有几个人,操作员只需在触摸屏上点击,来设置工艺,操作越来越简单。所以这次全国涂附磨具行业在这参观的时候,280多人看的时候个个伸出大拇指点赞,都服气了。智能砂带生产线出来之后,不但质量稳定,而且成本大大的降低。所以为什么这么严峻的经济形势,玉立公司还能够挺过来,还是凭它的科技硬实力作为靠山。现在公司又在朝新的方向发展,超硬磨具、超硬涂附磨具等。

坚守初心,赋能百年企业

变,是玉立开拓进取的强劲引擎。近半个世纪,玉立人每年都在上新项目,每年都有许多新变化。不变,是玉立始终坚守的初心本色。从街道小作坊,到砂布小镇的世界级涂附磨具总部基地,玉立人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深厚的文化内核始终如一,对家乡的桑梓情怀更是历久弥坚。

黎珊玉:动物、植物,凡是生物都需要好的生存环境。通城县的工业为什么这么好,咸宁地区来讲,他们都是草根企业,都是作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平安电工,它的云母绝缘材料全国同行业第一;我们的砂带是全国同行业第一;还有三赢兴的(光电技术),它都是。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如果说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你别想。包括外来企业在这里生存得好,就是这里生态环境好,政治生态环境确确实实好。这点我凭良心说一句话,我是很深有体会的。

随着年事渐高,黎珊玉逐步退居二线,以黎俊彦为董事长的玉立集团新班子提出了“持续稳健发展,建百年玉立”的奋斗目标。他们顶住传统产品产能过剩与国际市场严峻的双重压力,全面按智能化的标准运行,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向订单生产转型,提升产品内质性能、降低成本,让“犀利”牌产品保持竞争力,进军多类市场,迈向“百年企业”目标。

黎珊玉:玉立公司这四十几年来,把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精神基础都打得很牢。尤其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是会持续的,文化是会持续的,其他的都是暂时的。有这么一个基础了,只要继任者继续把这些东西用起来,把它更加完善充实,“百年玉立”不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现在,他们也在开发一些高新产品,如果成功的话,“百年玉立”不是口号,是可以变为现实的。

一审:王辰琛

二审:刘思祺

终审:汪洋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