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宁报道(记者 李卫东 咸安区融媒体中心 王迪 刘正杰 通讯员 庞尤优)五月的风裹着草木清香,吹绿了鄂南大地。在咸安区向阳湖农业科技产业园,国桥农业的蓝莓种植基地正上演着一场热火朝天的“种苗大战”。
为了让13万株蓝莓苗赶在六月前全部“安家落户”,基地里的工人最近都铆足了劲,大家弯着腰,指尖轻捏着鲜嫩的蓝莓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精准地将它们送进装满深褐色营养基质的花盆里。
国桥农业的大棚里藏着太多“黑科技”!走进智能温室,只见一排排基质盆整齐排列,好似等待检阅的“绿色方阵”。刘彦彬掏出手机划了划,远处的水肥一体机立刻“咕嘟咕嘟”运作起来,清澈的营养液顺着管道钻进基质,呵护着蓝莓苗的茁壮成长。更神奇的是棚顶的“天眼”——数字可视追溯系统24小时盯着苗情,雨量温控系统能自动拉遮阳网、开风扇,连光照强度都能调成“蓝莓专属模式”。
技术人员每天背着设备在大棚里“诊断”,从基质肥力到苗情长势全数字化记录,就连病虫害都逃不过他们的“科技眼”,真正做到了“从枝头到舌尖”的安心。
“现在整个园区初步规划是300亩的面积,在蓝莓品种上我们搭配的四个品种,早熟的品种从一月底一直到三月底;第二个是二月初一直到三月底;现在我们位于这个区是第三个品种,是从3月初一直到四月底结束;下面那个主打品种就是最晚的了,但是它的优点是挂果期特别长,从二月底一直到五月全部都有。”刘彦彬对蓝莓的成熟期如数家珍。
穿过蓝莓大棚,远处的灰白色建筑群格外显眼——那是国桥农业投资1个亿打造的向阳湖农业科技产业园,一期8000万投在高端水果产销基地上,冷链仓储和设施种植两手抓。刘彦彬领着记者走进冷库,一股凉气扑面而来。
“到我们蓝莓采摘期之后,蓝莓从果树上下来第一站就要来到我们这个冷库。”刘彦彬介绍,蓝莓在0 - 5℃的环境里“冷静”下来,不仅能锁住水分和甜度,口感还能提升一个档次;作为蓝莓存放的中转站,有了它还可以实现错峰销售。成熟的蓝莓摘下后,将在这里按大小、色泽、糖度进行“把关”,优等果装箱直发商超,次果做成深加工产品。
在国桥农业,科技给泥土插上翅膀,汗水滴进智慧的土壤,结出的不仅是酸甜的蓝莓,更是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一审:张昊
二审:杨文
终审:汪洋